党建新探索
“手机党校”“网上党支部”“现代远程教育”……近年来,移动电话、互联网、3G等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给中国人生活方式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深刻变化,也给党建插上了“信息化翅膀”。不少基层党组织顺应时代潮流,将新技术应用于传统党建活动,各种创新层出不穷。
依托新技术提升执政能力成为各级党委的共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记者采访发现,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党建信息化工作,依托新技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已成为各级党委的共识,网络技术、应用软件、信息库、手机等日益成为新时期部分地区党组织工作的新“法宝”。
2010年1月5日,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正式开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同志通过该系统向全国100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发出问候短信,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记者在全国各地采访时发现,许多基层党委书记手机里至今仍保存着这条问候短信。四川省新津县五津镇临江村党委书记葛秀英说:“现在有了手机这个平台,中央和基层联系就更快、更直接、更方便了。”
在日趋强烈的信息化共识作用下,信息化基础较差的中西部地区,正通过加大投入弥补“欠账”和提档升级。四川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原网点覆盖率在全国倒数第三,去年通过整合项目等途径投入近2亿元,建成5万多个终端站点,数量跃居全国第一,基本实现了终端站点对乡镇、村的全覆盖;重庆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也于去年11月全面建成,共建终端站点10662个,实现了全市乡镇、村站点全覆盖,通过这个“网上课堂”,已累计培训基层党员群众2900多万人次。
在东部发达省份,党建信息化基础好,发展更为迅速,形式更为多样。上海浦东新区利用“农信通”取代了原有的小广播和挨家挨户的信息传递,通过短信、彩信、语音、手机上网等方式,把包括政策法规、时政新闻、农业科技、市场供求、价格行情、农事气象等各类有用信息,在第一时间送到农民的手机上。村民如果对村务、村干部有意见或者反映问题,也可以同样方式向村委会和上级反映,切实解决了农村政令畅通、上传下达等问题,为解决信息化建设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
新技术“催生”党建新活力
“39年前的今天,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感谢你为党的事业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入党纪念日当天,重庆大渡口区八桥镇的刘太忠老人收到了一条特殊的祝福短信,落款为“大渡口区委组织部”,给他的“政治生日”带来了惊喜和温暖。
这条短信来自大渡口区委自主研发的12372党建信息平台。该平台建于2007年,联通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可实现网上和手机缴纳党费、网上接转党组织关系。截至目前,总访问量高达2.2亿人次,已成为全区1万多名党员的网上家园。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运用,各地在强化传统党建手段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网络、手机、服务热线等党建新手段,实现了基层党建形态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单向向互动的转变,使传统党建迸发出了新活力。
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益飞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党员流动性、自主性、分散性等明显增强,传统党建手段已无法适应党员管理的现实需求。为此,许多地区开始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给基层党建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浙江省近年来各级组织部门利用互联网、内部专网、远程教育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干部选拔任用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动态情况。这一实践,折射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正在向更加开放转变。
在党建中,新技术的运用使双向互动更加明显。上海世博会期间,浦东世博服务先锋临时党委开设了浦东党建世博先锋论坛,专门开辟交流讨论区、献言建策区等5个板块。半年间共发布各类信息100多篇,各类发帖回帖300多条,点击访问量超过1万人次,其中“我与世博”感言栏目点击访问量逾1000人次。
党建信息化仍亟待“与网俱进”
尽管信息化手段在党建工作中得到应用,提升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素质,但一些干部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党建信息化水平,仍落后于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委的科学执政水平,推进党建信息化仍亟待“与网俱进”。
我国网民已达4.5亿,不少80后、90后的年轻人从学习、购物、娱乐到社交,都依赖网络。同时,党员队伍也正不断年轻化,2009年新增党员中超过1/3为大学生。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周国庆认为,党员越来越年轻化、知识化,将手机、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中,既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说:“党建信息化是提高党建科学化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提供了公开、扁平式、快捷传递的信息交流平台,依靠互联网搞党建信息化,意义就在于适应了现代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解决了信息化条件下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些难题,使党具有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新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来源: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