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巴列夫防线”的小故事。1969年,以色列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历时3年耗资 3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起正面宽约175公里、纵深长约10公里的防御体系。最令以军骄傲的是,在运河边上构筑起的一条沙堤阵地,与陡峭的运河连成一体,平均高度约25米,重点防御地段高60多米。这个“沙阵”是以色列人的发明,流动的沙粒可以很好地抵御传统的爆破和掘进方式对防线的攻击。埃及军队实验了各种突破防线的方法,在沙阵面前都难有作为。直到1971年6月,一名年轻的埃军工程兵提出“以水克沙”。
实验发现,高压喷射一立方米的河水,就能冲掉大约一立方米的沙土,如果集中大量使用高压水龙冲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攻破以军的防线。埃军随即采纳了这一方法,从英国和德国秘密进口了450台工程用高压水泵,于1973年10月6日发动突袭,仅仅用了5个小时,埃军就顺利开辟出了60多条通道。埃军后续部队随即发起猛攻,以军全线溃退,埃及从此夺回运河控制权。
回到正题上,目前全球主流移动运营商个个家业大,它们通过发行SIM卡,拥有和锁定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而这些用户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运营商试图通过各种促销手段,让用户拥有多个号码。这个基业看起来固若金汤,但死穴恰恰就在SIM卡上。
一张SIM卡对应一个电话号码,用户把这个号码看作身份识别(ID),很珍惜。传统观念认为,用户是鱼,SIM卡就是吊钩,鱼儿吃下吊钩就跑不了。过去 20多年的经验证明,这一直是正确的。主流移动运营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庞大的SIM卡发卡量,似乎构成了一道固若金汤的巴列夫防线。
但舒服的日子终将过去,11月3日,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公布了苹果所提交的一项虚拟SIM卡专利申请,苹果此项专利最初是在2010年第四季度由苹果高级工程师罗本·卡巴莱罗、斯蒂芬·谢尔和摩西特·纳昂一同提交。这就直指运营商的要害。去年,以法国电信为首的部分欧洲移动运营商,对苹果发出警告,如果苹果在iPhone上应用虚拟SIM卡技术,它们将会对苹果采取惩罚性措施,包括要求苹果承担网络建设费用。
很多人搞不明白了,网络建设运营是运营商分内之事,凭什么要求手机厂商来承担?原因是,如果这项技术推广开来,运营商都彻底沦为苹果的小马仔。虚拟 SIM卡是一种革命性技术,它将彻底地颠覆运营商依赖的商业模式。其原理很简单,在手机里内置可配置的SIM卡单元,其构造和算法与独立的SIM卡完全没有区别,安全性甚至更高。手机用户不需要再购买和插入特定运营商的SIM卡,你的手机由哪家运营商来提供服务,都掌控在苹果手里。
简单来说,苹果好似变成了一个大运营商,每个使用苹果iPhone手机的用户都是苹果的移动用户,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移动运营商。以后用户在任何国家和地区获得移动网络服务,都是从苹果“漫游”到该地区的某家运营商的网络。对用户而言,可以享受性价比最优的网络服务,这由苹果来提供,它会去同各家运营商协商最优费率。相对弱势的运营商,会非常乐意以优惠的资费来与苹果合作。如此一来,大运营商也只能跟进。
苹果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触角从此伸向并覆盖了移动网络运营领域,而移动运营商地位就将大不如前,它们将丢失目前的主导地位,变成一家移动网络服务提供商,依赖苹果的虚拟SIM卡来推销自己的网络接入服务。
有人眼里,这是一幅美好画面——更高层面商业模式的建立,消除了低效和浪费,从而让最终用户可以以更低的代价,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服务。但这也许会演变成一场噩梦,诸如苹果这样的公司将变得无比巨大,用户将一定程度上失去多样性选择。
作为用户,我们无法选择网络运营商,苹果会给我们安排一个“系统最优”的网络。而这个“系统最优”,用户是否也真的认为是最优呢?我们热爱向往多样性,但也喜爱便利,喜爱一站式的购物消闲。现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大商场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它们在商业领域扮演的就是类似于苹果这样的角色,很多独立的商店都经营不下去,选择进驻这些大商场。观察大型商场与独立商店的竞争和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虚拟SIM卡将要引发的革命。
如果推行虚拟SIM卡技术,这无疑将引发整个电信界的革命。但谁能保证理论上的革命最终一定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呢?赞同这种技术,是因为现有运营商日子过得太舒服,以致于在很多方面不思进取,效率低下,明明可以有巨大的改进空间,但又迟迟不肯前进,互相之间嘻嘻哈哈地做着忽悠公众的“竞争”。反对这种技术,是因为一旦这技术得以应用,现有运营商服务的多样性就会逐渐消失,我们将眼睁睁地看着IT世界崛起新的、更大范围的垄断者。任何垄断者在崛起之前都是可爱可亲的,垄断地位确立之后,就另当别论。
来源:IT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