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团购行业,如今却是”饿殍满地、尸横遍野”,哀鸿之声不绝于耳。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团购行业所处困局,完全是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所致。欲挽狂澜于既倒,也许只有尊重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以死之道,刺激从业者绝地求生。
综合来看,团购行业普遍存在如下四个问题:
一是从业者内心狂躁,把长跑变成了短跑。
其表现首先是盲目扩大规模。一些团购网站在盈利还没影的时候,就在一两年的时间内把人员扩充到几千人的规模,疯狂建立分站。结果是成本骤增,管理失控,服务品质严重下降,最终又不得已大规模裁员。其经营手法之拙劣,让人叹为观止。
其次是”崽卖爷田不心痛”,任意糟蹋资源。由于资本市场一段时间对团购模式的疯狂追捧,导致团购行业视”金钱如粪土”。正如老话所言:”持家有如针挑土,败家有如浪淘沙”。当”狂躁”变成传染病后,能独善其身的又有几个?当团购创业企业人员工资超过一些上市公司时,当为争气挖角而付出几倍于对手的人力成本时,当为”博眼球”而不惜血本时,还能说他们是一群正常的商人?
二是见利忘义,未能遵守一些基本商业规则。
论其表现,首先是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商业道德信仰体系。团购行业中售卖假货、提供劣质服务等行为,时不时占据媒体重要版面。行业新闻长期占据媒体社会版版面,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讽刺。
其次,团购行业热衷赚热钱,未对企业的长久发展进行完整的规划,以利为先,不能尽自身之社会责任。一个商业组织之所以要存在,不外乎”价值”二字,不能遵守商业底线,不能提供让百姓满意的服务,就是一艘”商业航母”,也终会触礁而毁,烟消云散。况且很多团购网站最多也只能算是小舢板,若不亡你,那才叫”天道不公”。
以商业而论,无论外在表现形式是什么,最核心的一些规则是不能变的,比如契约精神,比如诚信法则。团购行业现在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商业思维没有以这些核心规则为建构支柱,从而造成公众对团购行业普遍不信任,一旦这个恶性循环累积,则该行业必然”病来如山倒”。
三是管理层惰性难改。
一般民众都会给互联网从者业冠以”精英”的称谓,但就一些团购企业而言,则早已沦为低端劳动力工厂,且不少管理者还以人海战术为荣,动辄以人数多寡论成败。如果细心研究一下各大团购网站,就会发现他们长得就像是多胞胎,团购行业已失去了创新的灵魂。
有意思的是,团购企业人员流动性也高过很多互联网企业,热衷挖角造成同样的DNA被无数次复制。其结果就是,对手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以惨烈的价格战收尾,正所谓”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低层次的竞争,让行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团购行业的这种路径依赖,是管理者惰性使然。从长远来看,唯有差异化,才是生存之道。总有一天,增量市场快速扩张的时代将会过去,只有及早体察公众需求,建立起商业模式、管理、产品、服务等多维度的创新体系,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
四是缺乏使命感。
对于团购行业的商业地位与市场规模,从业者未必有完整的概括与清楚的认识。团购行业短视行为泛滥,理想主义被践踏。正因为团购产业发展的逻辑体系未被重视,从而造成企业管理层动荡不安,行业根基难固。
未有固定之锚,从短期来看,团购行业仍将随波逐流,难以形成稳定的大局。团购行业最终会不会从形式上消亡,从而以另一种面目出现,这种可能性很大。钱是信念加执行力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如果只想见结果,不想经历其过程,不思考利益之初始来源,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而逐末。
综上所述,团购行业确有”病入膏肓”之忧。从团购行业现实环境来看,短期内,资本日益枯竭,内生发展乏力,行业洗牌风暴日渐临近。在一个混乱的格局中,只有死亡案例不断上演,才能澄清市场,才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才能”吹尽黄沙始见金”。同时,笔者相信,”死者”的惨重教训,将能激发生者的求生欲望。
但愿在”死亡”开始降临于团购行业时,同行的倒下,能触及有价值生存者的灵魂,推彼及已,心存悲悯,从而反躬自省,以求强身之道。对资本的鞭笞,团购行业从者业别指望公众会对你同情:好的产品、有价值的服务,才是与公众互动沟通的最好媒介;唯有创新灵魂不死,才能凤凰涅磐。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