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宅基地将可置换城镇房、留用地可作价入股……继2001年农村改革后,顺德再度启动农村综合改革。昨天,顺德出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顺德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启动。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顺德不断深化和完善农村体制改革,先后进行三次农村改革特别是2001年,顺德开展以固化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股份合作社资产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明晰了集体资产的权属关系,优化了农村资源配置,稳定了社会大局,开创了顺德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新局面。
但是,随着1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剧烈变化,顺德“三农”发展遇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为继续巩固和深化2001年农村体制改革的成果,进一步统筹顺德城乡发展,从源头上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顺德决定启动第四次农村改革。
顺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邓永强说,本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发挥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基层协同共治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提高集体资产运营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村规划和建设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就业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快顺德城市化建设步伐。用两至三年时间取得农村改革明显效果。
“农村改革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广大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深层次、看不见的关键领域去化解农村的矛盾。”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在昨日的动员大会上强调。
分类开展村庄改造
村貌建设
分类开展村庄改造提升,加快顺德城市化进程。
村庄改造是本次顺德农村综合改革中的重头戏之一。顺德区城市化建设效果相对较差,农村建设风貌不佳,村容村貌较为破旧,村落工业区和居住区混杂,生活环境恶劣,城乡建设给大家的总体印象仍是“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为此,《意见》提出,分类开展村庄改造提升。对符合城市规划、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可适当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厚的村庄,可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富有自然生态和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村;对建设规模适度但发展条件欠佳的村庄,以综合整治为主,改善村庄整体环境品质;对零星住宅以及位于生态敏感地区的村庄,在条件成熟时纳入“旧村居”改造范围,逐步搬迁和复垦复绿;对符合“城中村”改造的村庄,通过财税、国土、规划等方面的帮扶政策加快改造提升。通过这些政策加快顺德城市化进程。
探索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共享办法
留用地处置
对于历史遗留的征地留用地,按照征地时的有关规定,用5年时间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予以解决。
在本次村庄改造中,落实土地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是重中之重。目前,顺德未落实的征地留用地和固化宅基地大概还有两三万亩。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征地留用地、宅基地等农村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隐患。
在征地留用地方面,《意见》表示,将探索一次性补偿和逐年支付补贴、土地作价入股、置换物业、土地换社保等多元化征地补偿安置模式。完善征地留用地制度,进一步明晰征地留用地的政策规定,规范留用地处置的方式,积极探索以统一安排留用地、留用地作价入股、货币收购、物业抵顶等多途径多方式兑现征地留用地,探索建立平等协商的土地增值收益共享办法。对于历史遗留的征地留用地,按照征地时的有关规定,用五年时间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予以解决。
实行差别化分配制度
宅基地
先试点,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再推广,用5至10年时间,解决宅基地问题。
而解决宅基地问题则在本次改革中是众人最为关注的问题。昨日,顺德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副局长马锦文对此进行了专门解读。他说,本次改革将在尊重历史,维持现行固化宅基地政策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对城乡规划确定的不同功能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宅基地分配制度。
马锦文说,在政策的延续性上,2001年改革确定的宅基地固化条件不会变化。在规划引领上,首先就将严格限制在农田保护区、生态区等区域严禁单家独户宅基地建设。限制外还将有引导措施,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由政府主导、村(社区)集体及社会资金参与,统一规划建设村民居住小区,推行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鼓励村民进城镇居住,逐步解决符合固化宅基地条件村民的住房问题。“通过这个措施,既解决宅基地问题,又提高顺德城市化水平。先试点,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再推广,用5至10年时间,解决宅基地问题。”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是此次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促进农民增收亦是此次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顺德全区约有33.5万亩耕地和基本农田,形成了以优质水产养殖和花卉种植为龙头的农业产业格局。但顺德经济促进局常务副局长岑伟垣表示,全区农业生产虽然名优产品突出,龙头企业多,但耕地少、农户分散,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之路。
对此,《意见》提出,引导社会资本逐步建设一批设施农业、休闲生态农业、农产品物流等现代化农业园区,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信息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引导异地合作开发农业产业园区,扶持外延农业,拓宽农业发展空间,构建农业商贸新模式。
另外,顺德也将以经营大宗农产品的农户为载体,引导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走向联合发展,提高对农业基地、农户的带动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
“就业+保险”让农民真正变市民
社会保障
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全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建立适度普惠型的城乡全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
目前,顺德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新农保和完全被征土地养老保障制度构成。其中,新农保参保人数达16.2万人,享受待遇9.4万人,待遇申报率达到100%;完全被征土地养老保障制度已核定保障对象5.4万人,享受老年生活津贴、参保补贴共2.4万人。但由于两项制度待遇水平偏低,与现时消费水平相比,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一定差距。从长期来看,会消减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对实现新农保全覆盖的目标造成较大的压力。
因此,顺德将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全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使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实现全民社保、终身社保,继续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适度普惠型的城乡全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
另外,农村就业问题也成为焦点问题,农村真正就业难人员主要是30至50岁之间的一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顺德将同时创新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保障体系,政府将加强与农业商会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农业技术实地培训基地,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新信息、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交流和培训平台。
顺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马智荣认为,在落实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上,接下来将在12月底前出台《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意见》,首先是将分门别类建立被征地农民的信息库,实行农村富余劳动力与企业信息无缝对接;其次是加大培训力度,未来的培训将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比如说会有一些系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例如将创业方面、农业种植方面的知识输入农村;此外,还计划开展一对一的专项就业帮扶,举办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加大就业岗位的开发,令用人单位与岗位资源更加迅速对接,推进社区工作坊的建设。
来源:南方日报。